(相關資料圖)
眼下,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已成為適應城市發(fā)展新形勢、推動城市高質量發(fā)展的迫切要求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為人民,提高城市規(guī)劃、建設、治理水平,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(fā)展方式,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,打造宜居、韌性、智慧城市。近期,江蘇、河北、重慶以及浙江杭州相繼出臺文件為城市更新把脈賦能。其中,既有就城市更新任務、難題和實施標準給出解答指引的,也有為城市更新明確時間表、細化任務書的。人與城之間如何“雙向奔赴”?究其根本,核心是人。百姓滿不滿意,生活方不方便,是衡量城市更新的一把尺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不斷加速,截至2022年底,城鎮(zhèn)化率已經達到 65.22%。日前,住房與城鄉(xiāng)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在“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3年會暨青年論壇”上表示,當前我國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步入中后期,將加大工作力度,持續(xù)推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。
“城,所以盛民也?!贝蛟煲司右藰I(yè)的城市生活環(huán)境,為百姓的幸福生活創(chuàng)造更多可能,當是城市更新的應有之義。
保護與發(fā)展、騰挪與改造,城市更新是循序漸進的動態(tài)過程,順應規(guī)律、摸清肌理是關鍵。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說過,“城市是一門科學,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、脈搏、肌理,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,它會生病的。”筆者近期在一些城市調研城市更新工作時看到,城市之中,開腸破肚、大拆大建的現(xiàn)象少了,下足“繡花”功夫“微更新”的多了:為一棵古樹挪一面墻,為一口古井拓一條路,一磚一瓦皆有溫度,盡最大努力留住城市“根系”和“記憶”。這些探索和做法,也為順利推進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鑒。
“民,乃城之本也?!币匀嗣駷橹行模傩招枨笤谀睦?,城市更新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就應該在哪里。城市更新的動態(tài),也應根據百姓的需求來及時調整和完善。譬如,在南京小松濤巷,7成住戶居住面積不足30平方米,為了提升50戶居民宜居品質,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設計團隊挨家挨戶摸底,拿出23份戶型改造方案,蹚出一條可復制的新路子。在古城蘇州,老舊小區(qū)加裝電梯,騰挪車位,引入銀發(fā)就餐點,城市更新讓更多原住居民留下來、搬回來。這樣的城市更新,留住的是城市的煙火氣與人情味,提升的是百姓的滿意度與幸福感。
當然,城市更新中還會面臨不少需要動腦筋、花力氣,用改革和創(chuàng)新來化解的難題。比如,歷史文化街區(qū)更新同質化,千城一面的情況依然存在;文保建筑修繕后空置,后續(xù)維護和活化利用工作仍有待改進,等等。解決城市更新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,除政府管理部門扛起主導責任之外,還應通過體制機制的創(chuàng)新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和智庫力量,并充分發(fā)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,全社會攜手共同筑起老百姓“向往的生活”。(王宛璐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