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 | 七君
(相關資料圖)
不知道你見過這種魚沒有?
血鸚鵡(圖片來源:the aquatic coder/youtube)
在花鳥市場、酒店 、商場 、 企業(yè)門面 等公共場所,這種魚的出鏡率很高。魚老板會告訴你,它叫做“ 血鸚鵡 ”,或“ 發(fā)財魚 ”、“圣誕老人魚”,很漂亮,而且還很好養(yǎng)。不過魚老板不會告訴你,“血鸚鵡”不但不是天然物種,還是一種魚生遭罪的魚。
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個 帶來了巨額財富,同時又十分悲慘的小魚兒 的故事。
如果你在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魚類數(shù)據(jù)庫、由中國水產(chǎn)科學研究院等9個研究機構管理的世界魚類數(shù)據(jù)庫 (FishBase) 上搜索“血鸚鵡”或者它的英文俗名“blood parrot”,你什么也搜不到。
(圖片來源:fishbase.se)
這是怎么回事呢?
答案很簡單,因為世界魚類數(shù)據(jù)庫只收錄了天然魚種, 血鸚鵡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。它是一種純?nèi)嗽祠~,而且還是一種雜交魚,類似于騾子,無法生出后代。
不過,這種“雜魚”卻不是“雜魚”, 臺灣大學 稱其為“ 臺灣之光 ”,并說它是臺灣省最重要的出口觀賞魚。
這無中生“魚”還要從一位工科男—— 蔡健發(fā) 說起。
蔡健發(fā)高中學的是電子工程,后來也在音響公司打工,不過他最愛的是魚。作為水族狂熱愛好者,他在離開音響公司后自己開了一家觀賞魚養(yǎng)殖廠,成了魚老板。
2009年,血鸚鵡之父蔡健發(fā)(右1)和陳建志(左1)參加某觀賞魚博覽會(圖片來源:Newtalk新聞)
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也需要不斷創(chuàng)新才能進步。魚老板的日常業(yè)務除了照顧池里的“水軍”,另外就是雜交“精靈寶貝”了。
1988年,他和老友陳延清,還有臺灣大學動物科學系的研究者陳建志在雌性紫紅火口魚 ( Cichlasoma synspilum ) 與雄性紅魔鬼魚 ( Cichlasoma citrinellum ) 的一堆雜交魚串串中,發(fā)掘了血鸚鵡。
初代血鸚鵡是紫紅火口魚( Cichlasoma synspilum ,上)和紅魔鬼魚( Cichlasoma citrinellum ,下)的雜交后代(圖片來源:wikimedia)
血鸚鵡一出道就爆火,曾經(jīng)賣出5萬新臺幣 (約合1萬人民幣) 一對的天價。蔡健發(fā)、陳建志及陳延清表示,中國臺灣的血鸚鵡從1989年開始出口。
上文說過,公母血鸚鵡可以有感情,但不能有結果。這一點對買家來說是BUG,但是對賣家來說卻是財富密碼。
血鸚鵡愛玩(圖片來源:水?。?
當時,世界上其他國家并不清楚血鸚鵡是誰和誰的跨物種愛情結晶,無論如何無法自行繁育血鸚鵡,因此 臺灣省完全壟斷了血鸚鵡市場 。屏東縣觀賞水族生產(chǎn)協(xié)會理事長王國中表示,在高峰時期,血鸚鵡一個月就能出口八萬尾。
而 在接下來的20年里,血鸚鵡創(chuàng)下了3億尾的外貿(mào)量,為臺灣省帶來了百億新臺幣 (約合20億人民幣) 的外 匯 。血鸚鵡一躍成為世界級魚種。陳建志介紹,現(xiàn)在在東南亞所有國際觀賞魚展上都有血鸚鵡出戰(zhàn)。
陳建志還回憶,因為血鸚鵡的爆紅,當時還出現(xiàn)了血鸚鵡之父之名的爭奪戰(zhàn),最終他和蔡健發(fā)、陳延清三人解鎖了“血鸚鵡之父”的成就。
血鸚鵡愛耍(圖片來源:網(wǎng)絡)
然而臺灣大學指出, 雜交魚的外表越美麗,通常也越畸形,壽命也越短,血鸚鵡也不例外。
陳建志承認, 血鸚鵡天生有缺陷,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們的嘴巴合不上 。
血鸚鵡的嘴巴(圖片來源:the aquatic coder/youtube)
對于人類來說,這讓血鸚鵡看起來總是面帶笑容,帶來了無窮的情緒價值。但是對于血鸚鵡來說,合不上的嘴巴卻會造成進食困難,它們只能奮力靠喉嚨的肌肉運動吃飯??傊瑒e的魚吃飯靠嗦 嗦 嗦 , 血鸚鵡 吃飯靠哦 哦 哦 。
錦鯉 嗦 飯(圖片來源:網(wǎng)絡)
除了這個胎里疾,血鸚鵡還經(jīng)歷了各種后天“魔改”。
血鸚鵡的天然顏色很有限,只有紅色、黃色和灰色,你看到的其他顏色都是人工染色的。
彩色血鸚鵡(圖片來源:TXetc/youtube)
陳建志介紹, 血鸚鵡的染色技術主要靠打針,而且是從小就打。
原來,血鸚鵡不是從小就是紅撲撲的,一開始是灰白色。一般來說,它們要長到7厘米長時才會變紅。為了給它們?nèi)旧?,就要在它們變紅之前進行操作。
染成綠色的血鸚鵡(圖片來源:the aquatic coder/youtube)
由于 血鸚鵡的紅色和橙色來自于蝦紅素 ,養(yǎng)殖者就在它們的成長期斷掉蝦紅素,然后在血鸚鵡的背部打色素針,這樣血鸚鵡就會變色。打藍色就變成藍鸚鵡,打粉紅色就變成粉紅鸚鵡。
但是, 這種染色魚只能保持一段時間,打完色素針后,一般3周到5個月后就會褪色。 為了讓魚缸里隨時有彩色鸚鵡,玩家只能不斷沖金幣。
最慘恐怕的還不是染色血鸚鵡,而是叫做“ 一顆心 ”的血鸚鵡。
這種血鸚鵡看起來非??蓯?,因為長得就像一顆愛心——
“一顆心” (圖片來源: shayaochi.pixnet.net )
不知你有沒有看出什么不對?“一顆心”的屁股上怎么有個小“啾啾”?
原來, “一顆心”是人造殘疾魚 。在2-3厘米長的時候,小魚的尾巴就被剪掉了,這樣它們長大才能變成“一顆心”。陳建志介紹,在做過手術的小魚中,十分之一會死去。
“一顆心” (圖片來源: shayaochi.pixnet.net )
同理,還有一種叫做“ 五角鸚鵡 ”的血鸚鵡的背上被動了刀。他介紹,這類“手術”在2015-2016年很流行。 而隨著“魔改”的真相逐漸擴散,現(xiàn)在國外不少水族愛好者開始抵制這類畸形魚。
當然了,血鸚鵡能被魔改,是因為它們確實“抗造”。血鸚鵡對水質(zhì)要求不高,也不太容易生病。
總而言之,只有非常堅強的魚才能在承受了打針、殘疾、無法大口恰飯的痛苦后,還能為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。
如果你有幸收養(yǎng)了這種“魚堅強”,請務必好好待它。
封面來源:wikimedia 參考資料: https://docs.qq.com/doc/DVEJkS3FydVViZExi 來源:微信公眾號“把科學帶回家” 往期 精彩 回顧 | 胖子更難通過運動減肥?Cell子刊揭示“扎心的真相” | 皮皮蝦為啥肉質(zhì)鮮美,原來是靠“拳擊”練出來的! | 看!行星被“吃掉”了,這可能就是地球的未來 | 越休息越累?那是因為你根本沒在“休息”??! 科技發(fā)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閱讀“科技工作者”
點分享 點收藏關鍵詞: